影视推荐003|星际穿越

发布者:吴倩发布时间:2022-12-12浏览次数:11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一、电影简介

《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导演,马修·麦康纳和安妮·海瑟薇主演,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于2014年11月上映。影片制片成本高达1.65亿美元,上映后得到观众的广泛回应,全球票房6.7亿美元。

二、剧情概览

未来,由于地球上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枯萎病席卷全球,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在此背景下,人类被迫放弃航空事业,将经济社会的重心放在农业上,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库珀是一名飞行员,在一次引力失衡导致的坠机事故后退役。库珀的女儿墨菲从小对宇宙着迷,她的房间内时常发生奇异事件,如书本忽然掉落、登月舱模型摔毁等,她固执地坚信房间内住着一个“幽灵”。

巨大的沙尘暴袭击了小镇,在库珀和墨菲到房间关窗时,地面上涌现出一串由砂砾组成的二进制代码,而破译后竟发现是一个坐标。好奇心驱使着库珀机车前往,最终到达了美国的航天基地。基地的负责人布兰德教授向库珀解释土星附近出现了虫洞,认为高级文明有意协助人类前往新的星球,此前基地已经派出十二名科学家穿越虫洞,传送回来的信息显示有三颗行星适合人类居住,并恳求库珀带领团队前往确认。

在强烈的内心纠结后,库珀不顾女儿的阻拦,在留下一块手表后毅然登上了飞船。经过两年的休眠,众人穿越虫洞到了另一个星系。

巨大的引力、公转速度、强大的自旋,致使“卡冈图雅”黑洞附近的一小时等于地球上的七年。由于库珀渴望尽快回到地球与女儿重聚,他们选择了耗时最短的米勒星。

但在该星球上,他们遭遇到由黑洞引力引起的超级潮汐,飞船进水并耽误数个小时。当他们回到永续号时,飞船上的时间已经过去23年。

经过一番理性和感性的争吵后,他们前往曼恩博士所在的星球。剧情反转,这颗星球适合生存的信号只是曼恩博士害怕自己孤独的死去而编纂出来的。而此时墨菲已经到了库珀离开时的年龄,加入美国国家航天局协助布兰德教授破解公式。

布兰德教授临终时告诉墨菲A计划是一个谎言,除非得到黑洞内部的数据。墨菲在万分痛苦中通过录像向库珀问到:“爸爸,我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想把我留在地球等死?”。库珀一心想回地球与女儿相见,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只有拿到黑洞内部的数据,才能拯救人类。获取黑洞内部的数据需要TARS装配曼恩机器人身上的光学元件,但这将导致曼恩博士编造的谎言败露,由此引发了曼恩博士的杀人之心。

曼恩将库珀骗出,并在对库珀进行袭击,但库珀最终被布兰德所救。曼恩谋杀库珀不成,转而想夺取永续号控制权并私自逃离,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强行对接空间站,导致大爆炸。

在高速同步静止的操作中,库珀和布兰德最终成功与空间站对接,并计划前往埃德蒙斯星球。但所剩的燃料却不足以支撑两人逃离黑洞的引力,最终库珀选择让自己的漫游者号飞船脱离空间站驶入黑洞,帮助布兰德逃生。

在黑洞事件视界内强大的涡流中,库珀被弹出飞船。在一片黑暗之中,他进入了时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聚焦于墨菲书房的五维空间。同时TARS已经被五维生物所救,并获得了黑洞内部的数据。

此刻,库珀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去拯救世界,他也明白了五维生物并不是别人,他们就是未来的人类。

在光子都无法逃逸的黑洞中,他通过“世界管”将数据以摩斯电码的方式编辑到曾经赠予墨菲的手表的秒针拨动轨迹上,用爱传递信息并拯救地球。

库珀完成了使命,被送回了土星附近,最终回到了空间站。此时他已经离开91年,在124岁时和年老垂死的墨菲相逢。影片的结尾扣人心弦,在跨越时空的相逢中,库珀紧握墨菲的手:“是我,墨菲。我就是你的幽灵”“我知道,没人相信我,但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你怎么知道?”“因为我的爸爸向我保证过”。

墨菲不愿让库珀看着她死去,说道:“父母都不该眼睁睁看着孩子离世,我现在有我自己的孩子在身边,你走吧,去找艾米莉娅”。在悲痛中,库珀和TARS踏上了埃德蒙斯星的征途。

三、叙事结构与镜头语言

(一)叙事结构与镜头语言简述

以往的影评中,观众往往认为诺兰导演在《星际穿越》中采用了经典的线性叙事结构,可在笔者看来诺兰导演所使用的却是两层线性叙事结构,明线是库珀、墨菲和艾米莉娅拯救世界的故事,虽然中间穿插倒叙的手法,但并不影响影片的线性推进。而暗线则是未来五维时空的人类通过制造虫洞和五维超立方体的方式拯救现在的人类,其作用在于体现影片剧情的张力,激发观众无限的遐思。

同时,诺兰导演在电影中充分运用“三幕剧”的手法,所谓“三幕剧”,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一系列镜头通过“蒙太奇”手法拼接成具有表意功能的“事件”,不同“事件”组成了不同的“故事序列”(也可以称为“故事线”),而故事序列相互交织组成“幕”,三幕共同组成了一部电影。

诺兰导演通过“三幕剧”的手法将整部影片分为三幕,每一幕之间都有鲜明的分割点。第一幕和第二幕以39分40秒—42分10秒之间库珀升入太空,布兰德教授开始念“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为分割点,第二幕和第三幕以137分40秒—139分22秒之间库珀坠入黑洞并进入超立方体五维空间为分割点,经典的“三幕剧”中每一幕占比大约为1:2:1,而《星际穿越》大致为此比例,可见诺兰导演安排之精细。并且,为使观众能理解电影中地球和太空中两种不同时间维度之上进行的情节安排,三幕剧分别以墨菲的童年、中年和老年为基本的时间线索,为观众提供地球时间之维度的参考。其中,第一幕主要介绍了主角库珀、墨菲、艾米莉娅及相关人物关系,并阐明他们进行星际穿越的背景、原因;第二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并承担展开主要矛盾,交代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任务。在这一部分中,诺兰导演采用了平行蒙太奇分别讲述地球和宇宙发生的故事,并通过“Clock Tips”(时钟技巧)和逐渐加快的交叉蒙太奇使影片节奏持续高升,引出高潮。第三幕是故事的结局,库珀和墨菲跨时空相见,并在女儿的建议下再度踏上了寻找艾米莉娅的征途。

而在“三幕剧”的基础上,诺兰导演在编写剧本时充分借鉴了巴赫在“Canon per Tonos”这首卡农中使用的Shepard's Tone的原理(即谢泼德音调原理),并在原理之上创制出“谢泼德剪辑”的手法。通过“谢泼德剪辑”手法的运用,诺兰导演成功将两条故事线联动推进,引出故事高潮部分。(诺兰式高潮处理手法)

欲理解“谢泼德剪辑”手法,先要了解何为Shepard's Tone原理。Shepard's Tone由几个相隔八度的音阶组成,有层次和秩序的叠加在一起。当音调变高时,最高的音阶音量变小,中间音调依旧响亮,最低的贝斯音则一直保持。因为听者每次最少可以听到两个不同音阶的音调升高,其的大脑就误认为听到了音调逐渐升高的曲调。当音调之间的转变是持续的,就被称为“Shepard-Risset”音调。

可以通过理发店中的旋转立柱来理解,看起来好像在升高,其实并没有变。简单来说,Shepard's Tone会迷惑听者的大脑,使其认为所听音调一直在升高(但其实音调没有变),从而为其带来持续上升的紧迫感。

诺兰导演充分借鉴了Shepard's Tone原理,将迷惑性的音调持续上升带来的紧迫感借用到影片剪辑中,其主要作用是在施加给观众持续上升的紧迫感使其保持高参与度的同时将故事推向高潮。简单说:影片中两条平行发生的故事线同时推进,通过“场景切割”的方式轮流展示两条故事线的画面。当一条故事线的情节开始增加压力时,另一条故事线也同时增加压力,为观众创造持续上升的紧迫感。同时,随故事压力增加,交叉蒙太奇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为观众施加的紧迫感也持续上升,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


(二)叙事结构与镜头语言实例分析

首先是第一幕。在《星际穿越》开头部分,诺兰导演通过口述史叙述的表现手法将“画外音”植入影片之中,展示故事的背景,并串联起整个故事(贾樟柯的《海上传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充分运用)。为增加真实感和灾难中的沉重,诺兰导演选取多位老人进行回忆式叙述,并在老人口述时多采用固定的特写镜头,从侧面打光,面部的光与背景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做到适范围、适光影、适色温,突出老人的面部表情和肌肤上的纹理,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老人回忆时沉重和痛苦的心情,从而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整部电影的细节之处与人物情感逐渐饱满。另外,为了使观众不被间接插入的倒叙结构所干扰,诺兰导演将老人接受采访时的画幅比例设置为4:3,故事正片的画幅比则设置为16:9,让观众轻松区分出这是两种不同的叙事。同时,到影片结尾观众才会明白,原来影片开头出现的老人正是库珀的女儿墨菲,首尾呼应,使影片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紧密,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与老人口述相伴而来的是库珀的噩梦,采用了间断闪回交叉的蒙太奇手法,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互结合,表现出飞船的快速运动,并将库珀内心的不安展现到极致,在音乐频率加速时,忽然间转接一个库珀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背景的黑暗与人物脸上冷汗反射的微光展示出库珀面部恐惧的表情,加之音乐从高频切入低频的渲染,从而使观众充分感受噩梦带来的恐惧。梦醒后,顺着库珀的目光,进入了故事的叙述。第一幕中所使用的镜头较为简单:在小木屋、教师办公室、NASA基地多使用固定镜头,而在车中、在追逐无人机、在沙尘暴来袭时多使用运动镜头,平静和刺激的交织中阐述了《星际穿越》故事发生的背景、原因和主要人物。

在第一二幕的交界处,故事开始进入第一个小高潮,库珀离开墨菲、离开地球前往太空。

诺兰导演充分通过音乐展现了人物的心情,烘托了故事的背景。此时,弦乐开始接替管旋律,上升的旋律转为铜管乐器为主。随着中低音的踏板和越来越快的管风琴细分,音乐变得更加密集和快速,最终加入了全铜管乐器,恢弘而壮丽。在此之上,采用了Shepard's Tone原理,逐渐攀升的副主题圆号和更加激进攀升的铜管和弦乐器,产生持续的上升感。音乐同时成为了一种对分别和抛弃的痛苦和对未来激动旅程的衬托。伴随着持续高昂的Shepard's Tone运用,在到达太空时,影片中呈现一片寂静,虚空的寒冷和宇宙的静寂无声。夜空中响起了布兰德教授的声音:“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这是诺兰导演的一个叙事技巧,每当这句诗出现,则意味着太空和地球故事线的转接。

 而在穿越虫洞之前,出现了明显的舒伯特风格音乐。分隔旋律和下方和声的空间,让人感觉到空荡的空间感,这就是宇宙的声音。铜管乐器的强度和上升音调逐渐递进,体现出众人心情的不安与恐惧,也给观众带来持续的紧张感。距离虫洞越来越近时,音乐由全铜管乐器演奏,Shepard's Tone和快速推进的跟镜头给予观众强烈的上升感,充分体现出飞船运动速度之快。而在进入虫洞之后音乐停止,导演以最直观的飞船的持续上升警报声维持紧张感,飞速移动的跟镜头成功展示穿越虫洞时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神奇。这一过程以艾米莉娅和“高维生物”的握手告终,飞船飞出虫洞,相伴而来的是舒缓的管弦乐。

通过固定镜头展示众人的讨论后,一行人决定前往米勒行星,此时诺兰导演采取了经典的“Clock Tips”(时钟技巧)。约翰·特鲁比在《故事的解剖》中写到:“时间的终点,也称为时钟技巧。这是一种技巧使观众会提前意识到某个动作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时间的终点可以带来强烈的叙述欲望和速度,尽管牺牲了质感和细腻。时间技巧增加了风险,迫使角色作出选择 ,以便在限定时间内解决迫在眉睫的冲突。”简单来说,时钟技巧正是柴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最后一分钟营救”,通常运用于拆除炸弹、救人等场景。在《星际穿越》中,当飞船降落在米勒行星上检索数据时,观众大概知道会有风险发生。“快快快,这里的每小时等于外面的七年,分秒必争”,突兀的滴答声提醒着观众时间正在流失。当他们下飞船时,滴答声是每秒48次。在亚米莉亚看到米勒飞船的残骸时,滴答声陡然加快,而当他们意识到山峦是巨浪时,滴答声增加到每秒60次,音乐增强,节奏感也与之增强。随着时间的流失,悬念和紧张随着每一次滴答声而上升,最终在道伊尔被冲走时强大的水流声盖过音乐而停止。

在回到永恒号后, 罗姆的形象展示了时间流失之久。库珀开始观看跨时空接受的亲人的视频。在回放录像时,主旋律升起,代表的是库珀的心情,录像和固定镜头拍摄的库珀的痛哭展示了其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懊悔,而汤姆决定不再录像的一霎那,音乐骤停,打断了他的回忆。此时,成年的墨菲出现,交叉蒙太奇的开始展开,从太空录像到现实的转接两段故事线。而这一刻,恰恰是诺兰导演通过经典的“谢泼德剪辑”手法引出高潮的开端。也就是说从此刻开始,诺兰导演开始不断向两条故事线施加紧迫感,随着剧情推进交叉蒙太奇变换越来越快,最终在高潮时相遇。

从成年墨菲开始,观众遵循着两条平行故事的线索。在地球线上,墨菲想通过解出方程拯救地球;太空线上,库珀和艾米莉娅想要通过找到宜居的行星拯救地球,横切序列中的两个故事线程都与“拯救地球”这个核心问题直接相关,观众不仅知道地球上的人们有危险,也知道主角们也有危险,紧迫性是平行的,他们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得到立即处理。在地球线上,墨菲意识到了布兰德教授方程的漏洞,但由于教授的逃避而告终。随着教授念起“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故事切换到了太空线。经过感性和理性的碰撞,太空中的三人决定前往曼恩星球。

此时,两条线的冲突开始展开,紧迫性不断增强。地球线上是墨菲和哥哥汤姆的冲突,墨菲到农场之前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没有时间了”,所体现的是人类没有时间了。而在到达农场后对汤姆的家庭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他们都患有严重的肺病,汤姆动手打了墨菲的朋友,进一步加剧紧迫感。为了救人和获得资料而点燃玉米田后,威胁更加紧迫。交叉蒙太奇转接到太空线,冲突开始于曼恩对于库珀的背叛,他袭击库珀并敲碎了面罩,库珀处于窒息的危险,艾米莉娅必须要在他窒息之前赶到,时间的紧迫性明显增加。

看着库珀在地上挣扎,曼恩念起了:“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从而交叉转接到了地球上的墨菲线,墨菲感觉到重力方程的答案就在她幼年的房间之中,如果在汤姆回来之前她没有找到答案,他们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而地球上的人类将会灭绝。两重紧迫性深深的刺激着观众,墨菲开始面临哥哥回来的紧迫,库珀和艾米莉娅开始面临曼恩登上飞船的紧迫。如果曼恩登上了永恒号,则主角将面临死亡,并可能毁灭整个人类的未来。

在库珀得救后,诺兰导演又开始使用“时间技巧”增加故事的紧迫性,观众可以听到背景中有节奏的时间节拍越来越快,交叉蒙太奇的速度越来越快,画面之间的转接也越来越快,紧迫感直线上升。在曼恩对接上永恒号尝试打开气压舱时,一声音障终止了所有声音,飞船爆炸。此时,时钟的“滴答”声开始响起,库珀和艾米莉娅必须完成“最后一分钟营救”,否则人类的未来将被毁灭。此时主旋律恢弘的节奏再度响起,由弦乐器和声加木管乐器和弦的C大调加上升F调组成,随越来越快的管风琴细分,上升的旋律由全铜管乐器接管,主旋律混合G调和升D调上升,Shepard's Tone开始起作用并使得观众感受到持续的上升感和紧迫感,音乐变得更加密集和快速,并在对接完成时达到高峰,故事进入第三幕。

在第三幕,对接成功带来的喜悦感使观众的心情忽然放松。而在布兰德大笑之时,他们忽然意识到被黑洞的引力场所捕获,持续的铜管乐器上升调开始响起,紧张感再次袭来。在逼近黑洞时,恢弘的主旋律再次响起,快速的摇镜头体现出飞船所面临的巨大的压力和速度,  库珀选择牺牲自己,送艾米莉娅逃出黑洞引力,前往艾斯蒙德的星球。在库珀坠入黑洞时,交叉蒙太奇使画面开始和地球上的墨菲线相互交织,并最终通过“谢泼德剪辑”手法将两条故事连接。也就是说,在五维空间中,太空故事线和故事线真正完成了统一。此时,诺兰导演大胆使用了双重“俯视”的镜头角度,一方面观众以上帝视角看五维空间中的库珀,在镜像空间延续中感受到超立方体的无限,而恰恰是借用这巧妙的手法,诺兰导演实现了将无限展开的实体时间表现出来,成功用电影语言表现黑洞和五维空间。最终,通过爱,库珀将数据传送到墨菲手中,换取了人类的新生。而父女俩人,也在74年后跨时空相遇。在故事的结尾,诺兰导演使用了对话蒙太奇,依据老年墨菲的话语和艾米莉娅在艾斯蒙德星球上的遭遇的内在联系,实现了影片镜头的组接。而沿袭诺兰导演惯用的手法,影片呈现出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正如《盗梦空间》一样,库珀踏上了寻找艾米莉娅之路。

四、评论与讨论

《星际穿越》是一部“硬科幻”电影,诺兰导演将前沿宇宙学知识融入到电影情节中,并邀请宇宙学家Kip Thorne做学术指导,基于“弦理论”延伸出的“膜理论观”构建整部影片的世界观,并引入黑洞、虫洞、世界管等宇宙物理学概念。影片几乎所有情景都是建立在事实、有根据的推测、合理猜想的基础上。而为了使晦涩难懂的宇宙学、物理学知识为观众所接受,诺兰导演还通过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以及设定的方式,将晦涩的知识打散并安排在故事范式中,即使不懂相关知识的观众,也可以轻松欣赏影片。不同于传统的“硬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迷人的很大原因在于人文与科学的交织,在展现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又给予故事和人物赋予了很强烈的人文情怀。影片末尾,开放式的结局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科学是让人进步的重要元素,但与此同时人类不能抛弃爱和情感。正如艾米莉娅所说:“或许我们一直以来太过于执着理论层面,爱不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东西,它清晰可见、异常强大。爱可能有更多的含义,它可能是人类无法感知的更高维度的产物。我们跨越了半个宇宙,去追随一个未知的可能,爱是唯一能让我们穿越这一切的力量。”

柴焰老师在《电影鉴赏》中提到:“一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好坏还在于是否可以引起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和话题讨论。”在《星际穿越》中,诺兰导演并未将影片主题直接呈现,而是通过不带个人情感、不站任何立场的方式,将多重主题通过二元对立的结构呈现,为影片留足充分的话题空间。影片通过表层的镜头语言、叙事结构揭示出深层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科技与人文的对立、发展与反智的对立、生态保护和破坏的对立、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对立,进而揭示出整部影片的最终指向: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讨。虽然影片主题都是交由观众评判,但观众却可以通过影片中口述叙述建构的沙尘肆虐、粮食紧缺的背景直接可感知到浓浓的生态批判;从布兰德过失致队友死亡、TARS的诚实指数、曼恩博士的背叛中感受到导演对人性深深的怀疑;从家庭的温暖、父女终相遇、库珀踏上找寻艾米莉娅的路途中可以体悟出导演对于人类意义的答案。而导演对于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态度却略显暧昧,引导观众自己进行解读。值得一提的是,《星际穿越》中男性“英雄主义”情节相对于以往好莱坞大片却大大减弱,影片主角构成为一男二女,两位女主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主力的作用,可以说是时代男女平权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


第一重对立

科技与反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曾经说过:科幻电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反思精神、理性精神, 对人类未来, 文明危机与文化命运的忧患意识, 甚至是“末世情怀”或“世纪末情绪”, 含有一种人类对自我和科技理性的反思的精神指向, 是一种预警和镜鉴。正如郭玉越老师在分析“科幻文艺与受众恐惧——以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电影为讨论中心”时所提到的,科幻电影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想象未来,而在更大程度上是警醒人类回望当下,反思自省。

在影片中,诺兰导演并没有对科技采取单纯的赞扬或批判的态度,而是把各种可能性摆在观众面前,使其卷入感性和理性的漩涡。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在《风险社会》中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认为现代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之上。影片背景正是文明的火山喷发后的末世,浓郁的迷雾中透露出些许科技灾难的线索:印度无人机盘旋十余年、黄沙肆虐全球、植物面临枯萎病……而稍作推断,观众可能联想到第三次世界大战使印度政权消失、科技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生态造成巨大破坏、基因工程使生物多样性破坏从而导致所有植物面临枯萎病威胁。观众并不能直接感受到科技的可怕,但却从口述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中感受到似有似无的科技压力。在食物紧缺和科技灾难的压力下,人类精英的对策是反智,将科学从普通人生活中剥离,“地球缺的不是工程师,而是粮食”,紧紧保留在少部分精英中。然而,导致人类濒临灭绝的科技却再次成为人类的救星,NASA通过宇宙观测技术发现土星附近出现一个虫洞,并制定出二元对立的两种计划:留与弃。A计划是通过改变地球上的引力,用火箭将所有的人送进太空前往新的星球。B计划是宇航员携带大量胚胎到新的星球,重新生活。由此引发了影片另一重二元对立的探讨。


第二重对立

人类本位主义和“新生”主义

由于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未来人类何去何从成为大众普遍关心的一个议题。在《流浪地球》中,人类精英所作出的决定是放弃地球,让携带人类胚胎的飞船寻找新的家园。可最终,刘培强的情感压制住了理性,使他选择牺牲“新生计划”而将希望寄托于地球,喻示着人类本位主义的回归,只有地球才是人类最终的家园。

《星际穿越》中,库珀也面临着和刘培强同样的选择,以布兰德教授为代表的人类精英将希望寄托于B计划,也就是将人类的胚胎带到新的星球繁衍,而库珀、墨菲、艾米莉娅等人却在为A计划苦苦探索。在没有高维生物,即未来的人类的介入下,将人类胚胎送到新的星球繁衍的确是基于理性判断作出的最优选择,因为此时地球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起人类大规模的星际迁徙,等待地球的只有毁灭。得知A计划是谎言并在女儿误会的双重压力下,库珀仍未放弃A计划,试图通过TARS深入黑洞内部寻找数据。由于燃料不足,库珀选择牺牲自我换取人类的未来,但却在高维生物的帮助下活了下来,并通过对女儿的爱跨时空将黑洞内部数据以摩斯电码的方式传递到临别前留给女儿的手表上,换取了地球上人类的新生。诺兰导演的这一结局设计,喻示着人类本位主义的回归,也暗含着数万年来的人类文明并未中断,而是取得新生。而在情节设计中,诺兰导演以高维生物的介入挑起剧情的大转向,库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舍弃自己拯救人类,从而引出新一重的二元对立。


第三重对立

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

诺兰导演擅长运用隐喻的手法,在影片开头的一段插曲中,印度无人机就是库珀命运的隐喻:在蓝天中翱翔的它被库珀锁定并控制。在进行拆卸时,墨菲问到:“放了它不行吗?它又没伤害谁。”库珀抬起头说到:“它得学着适应这个世界,就像我们一样”。诺兰导演借助无人机,隐喻出库珀的命运。他原是渴望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飞行员,可生态灾难和现实将他牢牢束缚在地面,变成农民和工程师。NASA的出现重新点燃他的梦想并飞往太空。在最后时刻,库珀选择了自我牺牲坠入黑洞,而其内心的想法就如同拆卸无人机时对墨菲所说的话:“它得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从影片开头的这一段伏笔中,就可推知在故事的大致剧情走向中整体主义会占上风,并最终在库珀选择坠入黑洞时得以印证。


第四重对立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科学的根基是理性,近百年来由于科学带来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理性以强势的姿态压倒感性,理性至上主义席卷全球。但是二十世纪的人类灾难却引起了大众对理性的怀疑,从而关于感性和理性的探讨又再次回归到世人面前。在此背景下,诺兰导演通过故事矛盾的设计使感性和理性不断碰撞,展开对人性的深层次探讨,进而阐述出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

影片中随处充斥着感性和理性的二元对立。例如众人基于数据和理性判断所选择的米勒和曼恩星球都不适合人类居住,而艾米莉娅为爱而找寻的埃德蒙斯星球却是三者中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又如对于是否搬家的矛盾中,基于理性判断和家人健康汤姆应该选择离开,可对妈妈、外公和女儿的情感却班绊住了他,而固守木屋;影片末尾,黑洞中基于理性发展而来的一切科技手段皆已失效,而最终是库珀与墨菲的爱拯救了人类,“就像布兰德所说,我和墨菲的联系,是可以量化的,这就是关键”。而在感性和理性的交织中,体现出诺兰导演对人性深深的怀疑。他通过机器的视角对人性进行剖析,在库珀与TARS的对话中,库珀询问为何它不把诚实指数设定为百分之百。TARS回答到:“与人类这种情感动物交流,百分之百的诚实非常危险”。对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也从曼恩博士的背叛、布兰德教授的谎言中体现出来,在生与死面前,人类这种危险的动物会如何选择,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问题。

《星际穿越》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初三的暑假,当时不太能理解。到海大后,通过行远书院的课程我开始接触到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的知识,为其着迷,并开始通过阅读书籍、观看kurzgesagt视频进行自学。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观看了这部影片,刹那进入忘我之境,进入影片中的世界。之后每一次坐飞机往返学校,我都会在飞机上观看这部影片。在乘坐飞机翱翔天际时,我们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脱离大地,拥抱蓝天。而这一状态恰恰和脱离地球飞往宇宙的库珀产生共鸣。

为完成这一篇推送我又反复观看了两次《星际穿越》,原本计划一周完成的影评却断断续续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写影评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叙事结构、镜头语言、配乐应用、光影语言、电影构图等方面之复杂,所以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但奇怪的是,这一部经典影片的研究却很少。B站上的视频讲解大多点到即止、知乎豆瓣上的评论琐碎杂乱、知网上的文献也不够完整和深入,这为我写影评带来不少困难。而后我转变了思路,不再局限于这一部影片,而是开始系统学习电影相关的知识。影视艺术专题的课认真听讲做笔记,通过BB平台的资料进行巩固;通过知网查找其他影片的分析文献;通过B站讲解学习电影语言;通过阅读《电影鉴赏》、《认识电影》等书籍学习电影手法。断断续续两个月之久,终于完成了这一篇影评,篇幅过长,因为写着写着停不下来了。影评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太成熟,部分概念也未阐释清楚,但通过这一次影评的撰写,我却由点及面窥视到了电影这一“第七艺术”的魅力,也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此刻我回想起第一节课时柴老师对我们说的话:“艺术的作用是打破认知边界”。通过电影,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也找寻到不一样的可能。个体的生命的有限的,可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限延展。

作者:2019级文化产业管理 史靖昱